业界动态

AI标准化时机已至

日期:2021-04-30

|  来源:中国科学报【字号:

  日前,人工智能(AI)标准化工作迎来顶层设计,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时机已经成熟。”国家人工智能标准化总体组副组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吴文峻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AI技术创新具有典型的平台性和生态化特点,支撑AI共性关键技术的算法平台、建模框架、系统架构等都需要标准的指导和规范。尤其是当前一系列开放平台和开源社区已经形成,AI+的产业生态初步显现,“这些都说明推动AI标准化工作恰逢其时”。

  “如果技术在应用上具备成熟度,相应标准化工作应尽早准备。”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人工智能分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陶建华告诉《中国科学报》。

  根据《指南》提出的目标,我国将在2023年初步建立起人工智能标准体系,重点研制急需标准,率先在重点行业和领域推进。

  需要标准化的指导和规范 

  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指出,我国发展AI已具备政策支持、海量数据资源、应用场景、青年人才等四方面的优势。尤其在应用方面,如人脸识别和语音识别技术的场景化应用,已走在世界前列。

  但同时,我国在基础理论和原创算法、高端器械和芯片、具有国际影响力的AI开源开放平台及高端人才数量等方面存在短板。

  《中国科学报》了解到,业界对正处在快速发展中的AI内涵、应用模式、智能化水平尚难达成共识,而现有标准化工作基础较为薄弱。

  为了提升AI核心竞争力,我国分别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明确要建设人工智能产业标准规范体系。2019年成立国家人工智能标准化总体组,该组织也是《指南》编制的支撑单位。

  《指南》发布前不久,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人工智能分委会(以下简称人工智能分委会)成立。据悉,人工智能分委会将按照《指南》要求,加强重点标准研制和试验验证,开展人工智能新基建研究,务实推进国际合作。

  国家人工智能标准化总体组组长、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院长赵波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 通过梳理AI产业政策、技术及产业演进情况、标准化现状,分析AI的技术热点、行业动态和未来趋势,他们将力求制定能够适应和引导AI技术产业发展的标准体系。

  对于工业界来说,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黄萱菁认为,因涉及产品的输入输出接口问题,“发布《指南》也是有必要的”。她告诉《中国科学报》,相同的接口便于互联互通。

  至于标准宽度问题,受访专家均表示“需要把握好”。

  注重强相关部分的协调 

  《指南》将人工智能标准体系架构划分为基础共性、支撑技术与产品、基础软硬件平台、关键通用技术、关键领域技术、产品与服务、行业应用、安全/伦理等八个部分。这与《人工智能标准化白皮书(2018年版)》(以下简称《白皮书》)的标准体系框架类似。

  《白皮书》根据AI的应用场景,选取了10个典型应用案例,包括城市大脑在城市公共资源优化配置的创新实践与应用、医疗AI影像的应用、智能供应链设计系统、小i机器人智能客服机器人系统、重点人群身份识别系统等。根据《指南》,要注重与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机器人、车联网等相关标准体系的协调配套。

  赵波介绍,从技术产业角度看,AI在各行业的应用落地涉及大数据、云计算等多种技术,所以《指南》出现了机器人、智能制造等关键词。

  吴文峻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表示,人工智能标准体系会更着眼于AI的共性核心算法、平台、系统和伦理原则等共性问题,而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机器人等更关注领域和应用场景。

  实际上,《指南》中的标准体系与大数据、云计算等支撑技术,机器人、智能运载工具等产品,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能政务等行业的相关标准体系存在交集,“并非包含或覆盖关系”。赵波说。

  据介绍,《指南》编制过程中充分调研了《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国家机器人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等。为避免政策间的矛盾,《指南》涉及的与人工智能强相关的部分或环节,相关内容直接参考已有标准体系。

  “目前以上相关领域标准分别由对应的标准化组织推进,在强相关或强交叉部分将会注重协调。”赵波说。

  标准研制与国际同步 

  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高度重视AI标准化工作,提出围绕核心技术、顶尖人才、标准规范等强化部署,力争抢占新一轮科技主导权。其中,美国通过标准和基准来衡量和评估AI技术,法国高度重视AI领域的工业标准体系建设,欧盟委员会建议制定一套新的AI道德准则。

  根据《指南》,要深化AI标准国际交流与合作,注重国际国内标准协同性。

  AI领域的国际标准化工作主要由人工智能分委会组织开展,分别在术语、参考模型、数据、可信赖、计算方法和系统特征等方面开展标准研制工作。目前,在研标准项目近20项,包括陶建华在内的大量中国专家参与其中。国际上人工智能标准化组织机构成立的时间要早于我国,“但AI标准制定工作中,我国与国际一直是同步的”。陶建华说。

  据赵波介绍,AI术语、神经网络模型压缩、知识图谱、平台资源供给、数据标注等国家标准正在研制中,大量的标准需求也正在同步讨论,机器翻译、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参考模型等AI团体标准也于去年发布并开展测试验证工作。

  吴文峻表示,未来应该继续加强AI标准体系建设,立足我国AI标准的坚实研究成果,瞄准国际共同关注的AI标准的热点问题,积极参与相关组织的活动,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扩大我国AI标准化工作的国际影响力。(记者 秦志伟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