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管理平台非常好,涵盖了从招生一直到毕业分配的每一个环节,为我们研究生教育管理干部以及导师、学生提供了全面的信息管理和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继续教育培训平台对个人、群体、职工非常重要,不出门坐在家里就能学到很多知识。对职工继续深造学习很有帮助,特别是远程视频课堂,非常有吸引力。”
这些言语,都是中科院研究生院师生的心声,虽不是领导的褒奖,但在中科院教育信息化项目组看来,得到师生的肯定比什么都重要,“用户喜欢是我们最大的成就”。
需求牵引促教育创新
2008年9月18日,中科院“十一五”教育信息化项目正式立项。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中科院研究生院网络信息中心主任罗铁坚接下这个任务时顶着很大压力,“完全是出于事业感和使命感”。
中科院研究生院目前大概有数以万计的在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加上近5.5万名科研、管理及支持岗位职工,每年接受教育的总人数经常会在10万人左右,而且分散于全国各个培养单位。正如中科院院长白春礼所言:“中科院跨地域、网络式、集中分散相结合的客观布局,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十分必要。”
据项目负责人、中科院研究生院副院长苗建明回忆,2004年中科院研究生院一共有4000多个研究生名额,结果由于单机版的数据信息更新不及时,到招生结束时才发现浪费了100多个指标。
“由于数据信息不共享造成中科院大量的教学资源浪费现象还有很多”,这让苗建明感到非常痛心,更让他坚定了做教育信息化的决心。
用罗铁坚的话说就是,“和苗建明副院长带着整个团队咬着牙干到现在”。在“十一五”期间,重点对“十五”形成的教师、招生、教务等9个相对独立的管理系统进行了改造扩建,新建了学工管理、培养管理、校友管理、决策支持、课程网站、空中课堂和培养指导系统,并将原有部分系统只面向集中教学阶段应用扩建为面向全院应用。
项目组开发了所有教育业务管理应用系统和支持大规模并发访问的视频云服务平台、简单易用的演讲影音软件、满足用户个性需求的学术搜索引擎,并全面应用于教育信息化平台,使教育信息化项目实施与教育信息化技术研究有机结合、相得益彰。“这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600多万行软件源代码已获得20多项国家级软件著作权。”
从临危受命到找出突破口,再到超额完成任务,罗铁坚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有理念牵头,而非简单的技术应用”。
罗铁坚表示:“教育信息化的难点在于深刻理解教育及其过程的规律,把握信息化、信息技术及其作用尺度,对集成和创新的取舍进行准确判断;关键是如何实现教育业务流程优化与再造,配套新环境下的运行机制和制度,使平台运用常态化。”
三大平台一体化初显成效
“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建设,研究生教育管理平台已经发挥作用。”罗铁坚表示,该平台支持全院研究生培养的网络化全过程管理,同时满足全院统计分析服务于决策、服务于评价评估等管理要求,实现了制度、流程、网络管理平台的一体化,奠定了规范化的基础。“这也是由于中科院研究所分布的特点,使得我们的需求比高校更迫切。”罗铁坚说。
“一体化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平台在全国领先。”罗铁坚自豪地说,“教育部把我们作为‘标杆’推荐给高校,很多学校都来参观学习。”
以往的教育信息化常关注于教育管理信息系统,而中科院的教育信息化特别重视协同学习服务平台,提供补充课堂教学的协同学习与工作空间。该平台提供资源共享、教学交互、应用统计等支持;为导师、学生、导师组提供网络化交互平台,协同完成论文从开题到中期考核再到论文答辩的全过程;积累各类资源,建立大规模的音视频网站,依托教学视频、各类前沿学术交流活动等形成全院知识共享平台。
“将几十个应用系统整合在一起,实现高内聚、低耦合、高性能的统一平台,这在全国也是首创,国际上也不多见。”罗铁坚说。
“教育信息化不仅针对学历教育的学生,还针对全院职工。”其实继续教育培训平台在几年前罗铁坚就想做,终于在“十一五”期间建成。
该平台为院、分院、所级管理部门和施教单位提供继续教育业务管理支持服务,并与协同学校服务平台融合,实现全院继续教育培训管理、教学互动与自主学校全过程的网络化。
“教育云”助力科教融合
“‘十一五’的重点主要在教育业务管理方面;而面向管理干部、教职员工、学生等不同群体提供怎样的资源积累手段和学习支持,将成为‘十二五’重点考虑的问题。”罗铁坚表示。
以“科教融合、自主学习、终身教育”为目标,构建多层次、跨时空和宽辐射的教育服务体系,形成开放共享、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服务环境,建成服务全院学生、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自主学习的混合“教育云”,从而有效带动科研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带动不同学科专家、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带动全院教育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为中科院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和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化支撑。这就是中科院教育信息化的“十二五”蓝图。
《科学时报》 (2011-11-24 A1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