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科学时报】科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日期:2011-11-23

|  来源:【字号:

编者按:当前,世界各科技强国已经把科研信息化作为21世纪科技创新的战略举措,来推动科研模式的变革。在我国,“把科研信息化作为科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一理念已成为科技界的共识。

作为引领我国科技创新跨越的“火车头”,中国科学院的信息化建设,有哪些实践经验可供全国的信息化建设借鉴?“十二五”期间,中国科学院信息化工作的战略重点是什么?从今天起,本报将连续刊发“中科院信息化建设创新实践”系列报道。

“信息化是中科院科研与管理走上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提高中科院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关键,是一项事关中科院全局、事关中科院未来发展的长期战略任务。”中科院副秘书长、信息办主任谭铁牛这样阐述信息化建设对中国科学院的意义。

多年来,中科院一直高度重视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各领域的应用。“十一五”期间,在院层面统一安排下,下属各研究所紧密结合自身实际需求,以实施科研信息化(e-Science)与中科院资源规划(ARP)项目二期工程为重点,有效提升了信息化的服务水平和能力,使得信息化对研究所科研和管理的支撑作用成效显著。

针对科研需求提供应用服务

“科研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和核心技术为科研活动提供了信息化的平台和环境,而不同的科研领域和具体的科研活动,必须开展针对相应需求的应用,才能够使科研信息化真正成为现实。”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东秀珠说。

“十一五”期间,中科院坚持以应用需求为出发点,在天文e-VLBI观测、宇宙起源、气候模拟、野外考察、可视化铸锻、汽车设计等多方面,开展了一系列e-Science应用的探索,已经有一批项目在探索科研信息化体系结构、标准规范和关键技术等方面体现出示范效应,形成了应用服务模式,为全面实施科研信息化提供了经验。

“力学所的高性能计算力学平台利用率非常高,经常要排队。” 中科院力学研究所所长助理朱涛说,“信息化能够做什么与科研需要什么结合得越好,产生的效果就会越好。”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主任马俊才告诉记者,微生物所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科研活动的同时,还将信息化技术本身作为研究对象。

微生物所研发的微生物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已经成为我国微生物资源领域的一个信息化品牌产品,目前免费提供给中国科学院、林业部、卫生部、国家医药总局、农业部的7个国家级保藏中心使用,并且以此软件为原型,在亚洲12国开发了亚洲微生物资源信息系统。

作为亚洲首个生物资源中心网络,亚洲微生物资源信息系统不但对各国科学家的科研工作起到了支持作用,更为该领域的国际交流作出了贡献。“目前世界微生物数据中心落户中国,微生物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将会进一步促进世界范围内微生物资源信息的共享。”马俊才说。

“科研信息化变革传统科研行为方式、助推科技创新跨越发展的作用已然开始显现。”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综合处处长程萍表示,“信息化只有主动围绕需求去做,才有持久的生命力,才能为科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以整体策略实现管理信息化

中科院在2001年制定的“十五”信息化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借鉴企业ERP理念和方法,采用先进信息技术,建设科研管理活动信息化平台的思路,决定实施中科院资源规划(ARP)项目。在“十一五”期间,又相继实施了ARP项目二期工程。

“ARP系统上线之初,很多人并不太接受,多数研究所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朱涛深有体会,“当大家发现它确实能提高科研和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后,信息化的认识和理念就得到进一步加深,ARP系统的利用也越来越普及。”

以2010年启用的电子公文系统为例,它实现了公文全流程在线办理,规范了研究所内的办文程序,提高了公文流转效率,并起到了节约纸张、降低管理成本的作用。

“很方便,我每天大约花十分钟批转文。”朱涛表示,她的日常工作已经离不开ARP了,“研究所要加强综合管理,ARP系统能够提供很好的平台”。

随着应用的深入,研究所对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明显加强,逐渐由被动转变为主动。

据了解,不少来访的部委和科研机构对中科院ARP系统的建设思路、理念和技术路线给予了很高评价,认为中科院采取了一种综合性和关联性很强的整体策略来解决管理信息化问题,很具有借鉴意义,走在了科研事业单位的前列。

(原载于《科学时报》 2011-11-23 A1 要闻)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