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信息化发展规划简介
| 来源:【字号:大 中 小】
“十五”信息化建设专项
2001 年,中国科学院启动了“十五”信息化建设专项。通过该专项的实施,中国科学院信息化基础设施得到加强,信息化应用稳步推进。北京到各分院网络带宽达到或超过155Mbps,国际出口总带宽超过3Gbps,开通了中俄美环球科教网络(GLORIAD:Global Ring Network for Adanced Application Development),建立了香港国际开放节点HKOEP(HongKong Open Exchange Point)。装备了深腾6800 超级计算机及其配套的存储设备和可视化环境,研制开发了一系列基础并行计算软件包,基本形成了支撑中国科学院高性能科学计算的平台。45 个研究所共同完成了503 个专业数据库的建设,总数据量达到16.6TB,初步形成了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资源体系;研制并实施了20 多项科学数据的标准规范,包括1 项国家标准;建立了统一的科学数据库管理与服务系统,向社会提供更便捷的科学数据服务。
“十一五”信息化规划
2007年9月7日,中科院院党组审议通过了《中国科学院“十一五”信息化规划》。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全院上下对信息化的认识与重视程度得到显著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信息化支撑科技创新活动的作用开始凸显,数字化中科院的雏形基本形成;数据资源网格与超级计算网格基本形成,资源整合度得到显著提升,计算网格的聚合计算能力达到150万亿次左右;网络环境进一步优化,带宽与覆盖面得到明显改善,30余个重点野外台站以及重大科研设施全部实现联网,e-Science建设取得突破,网络化协同工作环境基本成形,3-5个e-Science示范项目取得明显成效,信息化促推“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不走传统行政管理老路”的作用开始显现;ARP成为全院运行管理的基本平台,功能日趋完善,态势分析与监控能力得到提升,应用效果日益明显;信息化的社会效益得到明显提高,与公众的网络交互更加紧密,院网站系统的质量位于全国前列;安全保障、支撑服务与制度规范体系比较完善,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十二五”信息化规划
2012年9月,中科院院党组审议通过了《中国科学院“十二五”信息化规划》。“十二五”期间,中科院信息化专项围绕五年规划总体目标,在科技数据资源整合、共享与应用,科研管理与科学传播,信息化继续教育与科教融合以及网络安全保障等重点领域集中开展工作,通过六大工程建设,初步形成面向科技创新、科技管理及科教融合的科技云、管理云和教育云架构,强化了网络安全保障,显著提升了全院的信息化能力和应用水平,有力支撑了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十二五”信息化专项工程边建设、边应用、边发展,先后为中科院承担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中科院空间科学战略先导专项、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等诸多重大科技任务提供了及时、可靠、有效的信息化服务,得到相关研究所与科研团队的认可。“十二五”院信息化专项工程始终把促进科研活动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推动科研模式变革放在首位,对空间科学、天文、微生物等八个领域的科技领域云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成功经验。
“十三五”信息化规划
2017年1月,中科院院党组审议通过了《中国科学院“十三五”信息化规划》。规划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着眼三个显著提升,部署四项主要任务,实施五大建设工程,采取六项保障措施”。
1.着眼三个显著提升:我院“十三五”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显著提升资源开放共享水平,显著提升信息化支撑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
2.部署四项主要任务:整合优势资源,打造“中国科技云”;融合业务流程,推进“智慧中科院”建设;契合国家战略,发展科学大数据;配合创新布局,深化科研信息化应用。
3.实施五大建设工程:启动实施“中国科技云”建设工程、“智慧中科院”建设推进工程、科学大数据工程、科研信息化应用工程以及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工程。
4.采取六项保障措施:建立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统筹协调机制,健全信息化制度体系与工作推进机制,建立信息化标准体系,强化战略研究和评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十四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规划
2022年4月,中科院院党组审议通过了《中国科学院“十四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到2025年,我院网信事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网络空间环境更加安全,信息化成为发展新动能,科研信息化发展在国内发挥引领作用,大数据支撑科学决策水平显著提高,数字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1.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更加完备:网络空间环境实现可管、可控
2.网信基础设施全面夯实:核心能力大幅增强、“中国科技云”成为国家级科研网信基础设施
3.数据驱动的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大数据+人工智能”平台支撑新科研范式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学数据中心实现基础学科的全覆盖
4.数字化发展环境日臻完善:全院网信工作基本实现整体联动、高效协同,体制机制得到完善、“数字中科院”应用生态初步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