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所动态

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隐私计算平台正式发布

日期:2023-04-25

|  来源:【字号:

  为了建立面向微生物大数据应用的互联互通合作协调机制,提高符合国家数据安全保护要求下的数据开放共享水平,更好地为国家生物安全体系建设提供支撑,4月23日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绿盟科技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生物领域数据安全管理与跨领域互联互通实践”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行。科技部基础司李华处长、科技部基础条件平台中心王瑞丹副主任、石蕾处长,中国科学院网信办、传播局周德进主任/局长,杨旭副处长,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李宁主任、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所崔志刚研究员等主管领导和行业专家参加了会议,并围绕生物安全新形势下我国对生物领域数据安全管理及互联互通应用的发展要求展开研讨与交流。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主任马俊才介绍了本次会议的背景。他表示生物安全大数据互联互通的合作机制的核心在于可用不可见、隐私计算和区块链等技术,并详细介绍了目前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在这方面取得的成果。
  会上,国内首个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隐私平台正式发布。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牵头的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及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绿盟科技集团合作,面向重要高致病性病原菌及新冠、流感等病毒数据,针对其在安全保护条件下进行分析和共享的需求,使用了基于国产可信硬件的隐私计算方案,保障经加密后的基因序列在加密态的内存中进行序列分析。在此过程中,通过前沿密码学、隐私计算、区块链等数据安全技术,保障包括计算分析服务提供方在内的各方,对数据可用不可见。平台中进行互联互通的相关数据受到符合国家密码标准的数字签名技术保护;平台使用区块链技术完成全流程监控,通过哈希、签名等密码学技术对关键流程进行了各方不可否认的存证,并提供科学数据链颁发的全网唯一的区块链证书以确保数据权益。该平台是目前我国科学数据领域,首个利用区块链和隐私计算技术,实现对具有数据风险保护要求的科学数据实现“可用不可见”的应用实践,为解决数据安全、数据确权等长期困扰数据流通利用的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与会的领导和专家表示,科学数据的重要价值在于数据的流通和再利用,利用先进区块链和隐私计算等先进的数据安全保护技术,在保障数据安全、合规合法的前提下,充分实现科学数据要素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全球生物安全局势严峻,我国生物安全也面临着巨大的威胁。重大传染病防控是生物安全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隐私计算平台利用区块链和隐私计算的技术保障了数据的安全可信流转,助力了科学数据更好地支撑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控,也是国家生物安全大数据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

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