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所动态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承担的中国科学院“十二五”信息化专项通过总验收

日期:2017-03-01

|  来源: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字号:

  2月23日,中国科学院“十二五”信息化建设专项总验收会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召开。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牵头承担的科研信息化应用推进工程、科技数据资源整合与共享工程、信息化管理与决策支持工程、网络化科学传播工程、网络安全保障与服务工程等五大工程顺利通过总验收。

  “十二五”期间,面向中科院“科技海”用户群体,充分利用自主创新信息技术,形成面向全国、支撑科创的开放共享科技公有云,形成服务管理创新的安全高效管理私有云,形成培养创新人才的方便快捷教育混合云,服务不同层面及范围的用户,为科研、管理与教育活动提供高效实用、安全便捷的信息化环境与支撑服务。

  超级计算环境有效支撑科技云

  超级计算环境形成每秒达千万亿次的计算能力,形成在多种异构平台上的算法研发能力,稳定运行的科研网络运行环境,对促进中科院超级计算环境的良性发展产生良好推动作用,为科技云及应用服务提供良好的支持和保障,为领域云应用和其他第三方应用提供广泛支持,实现云平台上多种应用和服务的管理与监控。在机制建设方面,超级计算环境建设及重点应用均探索、建立并实行后补贴办法,对促进中科院超级计算环境的良性发展产生良好推动作用。

  超级计算环境直接支持基础前沿交叉领域、能源领域、生命与健康领域、资源生态环境领域、光电空间领域等领域的八个领域云建设,并为院里多个重大科技成果和标志性进展提供支持,包括:以粲物理、中微子物理为代表的粒子物理研究取得重大创新成果;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创建及其观测研究和试验示范;合肥物理科学研究院超导托卡马克创新团队。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中科院超级计算用户发表论文数量不断攀升,各类论文共2724篇,其中SCI论文占绝大多数。2016年由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研发的基于“神威 太湖之光”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的“钛合金微结构演化相场模拟”软件成功入围国际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最高奖——戈登贝尔奖提名。

  科学数据环境广泛支持数据资源应用

  通过“十二五”专项,建成了1主1备+12个分中心52PB容量的科学数据存储基础设施,面向科学数据领域提供了云存储和云计算服务,支持了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等项目及领域云的建设;建设了20个重点数据库和20个专业数据库,整合可共享数据总量达655TB,数据下载量超过450TB,典型服务案例130多项;研发了面向数据资源自主管理、集成整合、监控统计与评估、应用服务等全生命周期的先进分布式数据整合管理与应用服务技术体系,支撑项目数据资源集成整合与应用服务;实现了学术论文与科学数据之间的关联服务,自主研发了可视化应用模型DVDL,建成可视化服务平台DVIZ,支持多学科领域、多种类型的数据可视化应用。

  “十二五”科技数据资源整合与共享工程项目实施总体效果显著,在服务支撑先导专项等重大科研活动、科技创新、宏观决策和国计民生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探索实现了科学数据众包服务新模式和科学数据出版共享新模式,支撑了国防与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获得国家科技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科研管理信息化系统不断提升用户体验

  科研管理信息化项目(ARP)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和应用推进,目前已经成为中国科学院科研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支撑平台,在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促进管理方式变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十二五”信息化管理与决策支持工程项目的建设,系统紧跟管理变革,持续优化完善,不断提升用户体验;通过融合应用,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通过整合资源,进一步辅助管理决策支持。通过信息化管理与决策支持工程的实施,基本形成服务中科院科研管理的安全、高效、便捷的科研管理信息化支撑平台,有效提高中科院科技资源配置和管理的水平和能力,直接服务中科院“一流管理”的战略目标。

  ARP泛云服务平台通过微创新的手段在用户体验上实现重点提升。该平台借鉴云服务理念,为分布式的ARP系统提供统一域名、快速通道、一键直达的操作页面,满足了不同用户的需求。同时利用虚拟化技术,支持多终端,ARP泛云客户端,为用户零配置跨终端应用ARP提供可能。在以方便快捷为宗旨,对ARP系统用户界面进行了整体规划和彻底改造后,全新的工作台从界面设计上更为简洁明了,同时支持风格切换,可以根据喜好进行设定,配置工作台。新增的“我的应用”、“我的信息”、“快速通道”板块得到了用户的认可,其中快速通道打破了业务模块的限制、可以根据用户需要将常用功能的快捷方式设置在工作台首页,点击后一键直达操作页面。

  建成“三位一体”的网络化科学传播体系

  经过“十二五”的建设,中国科学院网络化科学传播服务工程整合了信息发布、科学普及、学术交流三方面的资源,采用云计算技术建立科学传播云基础服务环境和平台,研发和建设了28款应用工具,有力支持了中科院院内各机构和个人用户自主创作科普内容,集成了近150万个页面、78.4万张图片、3126个科普视频、363个专题,形成了以中科院网站主站、中国科普博览网和科学网为龙头,各研究所官方网站、科普栏目和学科领域科普网站以及科研工作者个人博客为基础的信息发布、科学普及和学术交流三位一体的科学传播体系。

  “信息发布”平台支撑了中科院网站群的建设,服务于中科院140个研究所的近1000个站点的运营,增强中科院网站群资源服务能力。中科院网站群连续5年被评为“中国政府网站优秀奖”;“中科院之声”微博获“新浪微博年度影响力奖”。

  在科学传播方面进行了诸多创新, 格致论道(SELF)演讲视频在现场通过与网易、腾讯等直播平台进行即时分享,剪辑视频通过凤凰网、网易公开课、优酷、腾讯精品课、今日头条等网络平台传播,单个视频最高访问量达2500万次,总访问量超过5000万次,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2016年中国科普博览荣获今日头条“最具影响力政务头条号”和“百度知道优秀合作机构”,并被评为“北京市科学传媒基地”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网络化科学传播体系支撑了中科院重大科技进展信息宣传,重大科技成果和科技热点的科学解读,探索和实践了科普内容融合创作与传播模式,与50多家知名网络媒体渠道建立合作,形成了矩阵式的科学传播体系,日均页面访问量超过700万,并在国家科普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

  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全面保障应用信息系统安全

  针对中科院网络与信息系统基础性、公共性的安全需求,设计并建设了中科院范围内通用的安全基础设施和服务,包括网络安全基础设施、统一认证基础设施、网络监控服务、安全测评服务等,为院所两级的网络与业务系统提供重要安全保障,并在中科院部分单位进行了应用示范。初步形成覆盖中科院互联网的安全保障服务,提升了重要应用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能力,提供了重要安全服务,并积极推动了自主创新信息安全技术的示范与应用。

  挥洒汗水,感悟进步。在“十二五”信息化各工程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通过努力为中科院科研活动和科研管理的信息化需求提供了良好支撑,同时,项目团队的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也得到显著提升。展望“十三五”,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在中科院领导下,将继续努力为打造“中国科技云”、支撑“智慧中科院”、发展科学大数据和深化科研信息化应用做出更大贡献。(撰稿:韩子寅)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