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病毒所在埃博拉病毒分子进化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武汉病毒研究所【字号:大 中 小】
2014年在西非爆发的埃博拉病毒(Zaire ebolavirus,ZEBOV)疫情,到目前已造成2万多人感染,超过9000人死亡,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疫情最严重的一次爆发。尽管现在疫情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再次爆发的风险仍然存在。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张波研究员课题组对历年来所有埃博拉疫情中的ZEBOV进行了分子系统进化和全基因组选择压力的综合分析,在2014年西非爆发的ZEBOV分子进化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结果发表于国际传染性疾病研究领域重要期刊Infection Genetics and Evolution上。全基因组正选择检测发现:与病原性和免疫逃避相关的GP基因,以及与病毒复制、翻译有关的L基因均呈现出明显的正向选择压力。值得注意的是,GP基因的正向选择位点主要位于该蛋白晶体结构的粘蛋白样结构域(mucin-like domain)上,其中2个为此次爆发毒株的特征性氨基酸位点。L基因的正向选择位点则主要位于可变区(variable region),这些高度变异的序列可能在L蛋白的功能和空间结构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进一步比较2014年与早期爆发的ZEBOV基因的进化速率发现,本次爆发毒株的GP基因具有显著加快的进化速率,推测与如此大范围人与人之间快速传播有关。
ZEBOV为高致病性的新发烈性病原,目前只能在生物安全防护等级第四级(BSL-4)的实验室中进行活病毒实验。本研究揭示了2014年西非ZEBOV的进化动力学特性,对ZEBOV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疫苗设计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章链接: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567134815000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