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成反刍动物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数据集
| 来源:中国科学报【字号:大 中 小】
拷贝数变异是基因组的重要变异类型之一。日前,《中国科学—生命科学》在线发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在相关遗传与进化机制解析方面取得的新进展。该研究以牛、山羊、绵羊等重要的反刍家畜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反刍动物拷贝数变异数据集,并对其遗传与进化机制进行了解析。
论文通讯作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姜雨介绍,该研究共涉及866个样本的二代重测序数据、部分个体的三代重测序数据以及部分个体的高质量参考基因组。基于群体遗传学和比较基因组学的方法,他们获得了高质量的反刍动物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数据集合。
通过群体分化分析,研究者发现了830个在群体间高度分化的拷贝数变异位点。基因注释和富集分析显示,这些位点与反刍动物的免疫、蜱虫抗性、耐药性和肌肉发育等多种重要的生命活动相关。
同时,研究者创新性地利用拷贝数变异位点与全球气候因子数据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黄永震介绍,他们在牛、山羊、绵羊中分别找到了11个、26个、16个与环境适应性显著相关的拷贝数变异位点,而且这些位点均显示出反刍动物在选择作用下对环境的适应性变化。
通过对物种间共享的拷贝数变异和单核苷酸多态性的比较,他们发现,种间共享的拷贝数变异区域的比例远高于种间共享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此外,拷贝数变异热点对种间共享拷贝数变异区域的形成机制影响很小,后者的形成和保留,更可能受到平衡选择为主的自然选择的影响。
相关论文信息:
http://doi.org/10.1007/s11427-020-1850-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