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人民网】“科学号”回家 我国实现基于北斗卫星的深海6000米大水深数据实时传输

日期:2019-02-01

|  来源:人民网 刘颖婕【字号:

  “欢迎回家!”2019年1月31日,在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母港热闹非凡,我国新一代海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在完成2018年第6次西太平洋综合考察航次后,顺利返航。历时74天,航程12000余海里,这是“科学号”首航以来离开国内航程最长、时间最长的一个航次。我国科学家在本航次成功维护升级了我国的西太平洋实时科学观测网,实现了多项重大突破。

   实现基于北斗卫星的深海6000米大水深数据实时传输 

  “我们自主研发了基于北斗卫星的深海实时传输技术,改变了以往依赖国外通信卫星的历史,显著提高了深海数据实时传输的安全性、自主性和可靠性!”据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所长王凡研究员介绍,“在今年的航次中,另一项重大突破是我们融合感应耦合和水声通信技术首次实现了深海6000米大水深数据的实时传输,在大洋上层实现了每100米一个温盐流数据的实时传输,在大洋中深层实现每500米一个温盐流数据的实时传输。”王凡说,“6000米深海数据北斗卫星实时通信潜标自布放以来已经安全运行了1个多月,数据回传正常。”

  在中科院海洋先导专项、科研仪器设备研制项目、海洋大科学中心高端用户项目、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鳌山科技创新计划和问海计划项目的联合支持下,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经过5年的建设,深海连续和实时观测能力稳步提升。王凡表示,观测网内的20套深海潜标、4套大型浮标共千余件观测设备已经稳定获取连续4至5年的观测数据,不断刷新我国观测网获取深海数据的最长时间记录。

    数据传输回来可进行自动分析和绘图 

  航次首席科学家汪嘉宁研究员介绍:“本航次实现的6000米水深的数据实时传输,是我们这几年一直在做的事情,从2016年实现1000米,到2017年3000米,到今年实现6000米,我们能够实时观测深海的深度和密度都在逐步提高,增强了我国对于深海探测的能力以及对海洋气候环境预报的保障。”与此同时,用手机上的APP就可以看到一小时更新一次的最新的观测数据,数据传输回来后就可进行自动的分析和绘图,还可以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进行数据处理,数据包括海水的温度、盐度、压力和流速流向。

  “今年我们还有一个重要的突破!”汪嘉宁给记者透露了另一个好消息:“我们在马里亚纳海沟进行了万米通讯试验,我们在那布放了一套万米深海潜标,这个试验已经取得了成功,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就可以实现整个海洋里面万米的大深度数据实时传输。”据悉,在开展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调查的同时,“科学号”还向东拓展,首次在中太平洋暖池冷舌交汇区进行了物理、生物和化学多学科联合观测。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