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专家:中国应开展大数据光存储技术研发和应用
| 来源:【字号:大 中 小】
研究表明,冷数据为年均访问量在3到5次、但又是重要的数据,且在所有保存的数据中占比80%到90%。有专家和学者建议,建设“中国大数据冷库示范工程”,积极开展大数据光存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记者28日从国家信息中心获悉,由其主办的第三届大容量光存储技术研讨会暨中国大数据光存储产业联盟发起大会,吸引了来自中科院光机所、中科院遥感所、清华大学、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机构的百余位专家参加。
中科院院士干福熹携手国内外20多位院士联合署名,带头倡议为迎接大数据的挑战,开展安全、节能和长寿命信息存储的技术研发和应用。
研究表明,冷数据的年均访问量在3到5次,在所有保存的数据中占比80%到90%,主要集中于各级政府机关、智慧城市、能源、金融、科研、军事、医疗、航空航天等重要行业和领域。根据预计,2020年需要存储的数据量,会从2013年的0.5ZB增至35ZB(Zeta Byte是2的70次方,约100万PB存储空间)。
据介绍,目前的存储系统多以热数据为目标进行设计,一般采用高速磁盘及磁盘阵列作为存储介质。磁介质能够保持数据一直在线,提高数据响应速度,但同时也带来能耗巨大、电磁敏感、存储寿命短等诸多问题,难以适应大数据长期、安全稳定保存的要求。
与磁电存储介质相比,光存储介质具有低能耗、抵抗海啸飓风等自然灾害、抗电磁干扰、抗人为数据删改的优点,特别适合作为冷数据的存储介质。
会上,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顾敏分享了最新全息光盘技术的近况,称未来单张光盘可望达到PB级容量(约100万GB存储空间)。国家信息中心下属的中经云公司介绍了我国在大数据光存储领域的技术积累和进展,以及我国大数据冷库的规划情况。安徽量子通讯的赵勇博士则从数据安全的角度阐述了量子通讯加密技术和光存储技术可能的技术结合点和未来应用方向。
与会专家和学者认为,我国要想推动相关工作,中国应进行产学研联合攻关研究,并进行工程化开发,集中解决关键设备、工艺、数据存储中心管理系统和数据传输系统。同时,还应建设“中国大数据冷库示范工程”,以推动现代数据中心产业升级。